了解古代人如何使用名片
現在,世界各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,普遍使用名片。我國不少人在對外交往中也常使用名片。它的特點是,一紙卡片上,將遞者的姓名、工作單位、職稱、住址、電話等印得清清楚楚,省掉了初會時煩瑣的問訊,也避免掉那些由于誤聽、誤記而引致的麻煩。其實,我國還應算使用名片最早的國家,古時稱它為“名刺”或“謁”,到了明清時期又稱“名帖”①,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,就稱“名片”了。它像文書的發展一樣,最初也是使用竹、木簡,以后逐漸改用紙。
至遲到了漢代,名刺已很流行,刺上一般要寫明姓名爵里,故又稱“爵里刺”。漢劉熙《釋名》中解釋說爵里刺就是“刺書其官爵及郡縣鄉里也”。至于下級或晚輩謁見上級或長輩,也可稱謁,如果同時送禮,則還要加書所送錢物的數量。這令人想起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中,記載漢高祖劉邦青年時一段耍無賴的故事。
一位有名望的呂公,初遷到沛縣時,縣令為之請客。并規定送禮不滿一千的客人,坐在堂下。當時劉邦是個小亭長,哪里拿得出那么多的禮錢?他故意在謁上寫“賀萬錢”,實際一個錢也沒送。謁送進之后,“呂公大驚,起,迎之門。呂公者,好相人,見高祖狀貌,因重敬之,引入坐”②。劉邦原為詐酒食,不料反受呂公賞識,并因此得到了一位妻子,即被后人斥為篡權的那位呂后。對于《高祖本紀》中“乃紿為謁”句,唐司馬貞“索隱”曰:“謂高祖素狎易諸吏,乃詐為謁。謁謂以札書姓名,若今之通刺,而兼載錢谷也。”
關于爵里刺,在《三國志·魏書·夏侯淵傳》注中,還有一則記述其第五子夏侯榮聰慧而記憶極強的故事,說他七歲能作文章,每天讀上千言的文章,都能記下來。魏文帝曹丕聽到以后,想試一試。一次大會賓客時,百余名客人都按習慣送上奏刺,刺上各寫明其鄉邑、名氏。夏侯榮看過這一百多支爵里刺后,讓他遍談各人的爵里姓名,竟然不謬一人,使魏文帝也非常驚訝①。
????在刺上除姓名爵里外,還常要寫有表示客氣和問候的話。據《釋名》記載:“畫姓名于奏上曰畫刺,作再拜起居字,皆達其體,使書盡邊,徐引筆書之如畫也。”
????從文獻中可知,漢魏時奏刺是流行的習俗,因此,在當時的墓葬里我們也常可找到它們的蹤跡。建國以來的考古發掘中,第一次獲得的名刺木簡,是1955年4月底在湖北武昌任家灣一座東吳時期的磚墓中獲得的②,在墓中還發現有黃武六年(227年)鉛質買地券一方③,墓內出土三枚木簡,長18.8至21.5厘米、寬約3.5厘米,可惜字跡已漶漫,僅在一枚上可以看出“道士鄭丑再拜”字樣。由于字跡不清,當時難以確定它即系爵里刺,未受重視。此后,又在江西南昌的東吳、西晉墓中發現了字跡清晰的名刺簡多枚,使我們對此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。
飛印網專業設計:名片、彩頁、畫冊、不干膠、pvc會員卡等名片印刷。
歡迎關注飛印網微信公眾號:feiyinwang123
飛印網官網:www.soutatu.com